连绵起伏的丘陵在阳光的映照下,碧波荡漾。河流流过城市,流过草地。竹林里鸟语花香,镇上的商场里人头攒动。生命的气息正在向远方奔涌。
贵州省信息显示,目前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1.51%,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99.4%,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100 %。
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地区的中国,贵州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证明,经济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可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。作为中国绿色发展的“贵州模式” ,贵州以实际行动实施“美丽中国”建设,同时向世界发出绿色“名片”,传递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经验。
为进一步揭开贵州生态经济发展之谜,环球网记者赴贵州采访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贵州以高质量发展为全局,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、新型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、旅游产业化“四个轮子”。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力。
贫困落后曾经深深地困扰着贵州人民。“穷山窝”曾经是贵州的标签。但2020年,贵州GDP达到1.78万亿元,同比增长4.5%,增速高于全国2.2个百分点。连续10年走在全国前列,实现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、生态效益同步提升。
2019年,贵州提出因地制宜发展12个农业优势产业。据统计,2019年农业产业革命带动贵州111.8万贫困人口增收。
贵州地处亚热带,气候温暖湿润,海拔高,是方竹生长的最佳场所。
方竹产业是贵州省发展绿色经济的特色产业,也是特色林产品。在2021年,贵州省建立的169100亩(1亩=666.67平方米)的新四方竹基地,4919000亩,总面积,使其成为最大的广场竹林面积在中国。还有,在全省50多万余亩4个竹业县,赤水已成为三个县(市)之一中国有超过1个万亩竹林面积。成功打造大楼山、武陵山、赤水河、清水河四方竹产业带。
桐梓县退耕还林已成为贵州省生态经济的典型案例。随着互联网和交通的发展,桐梓县的四方竹销往整个中国,而“方竹笋之乡的品牌中国”深深植根于消费者心中。
贵州省桐梓县村民冯莉告诉环球网记者:“我们家通过种植方竹实现了脱贫攻坚,现在方竹已经进入收获期,每年亩收入为超过2800元。除了家庭的生活费,我们还可以有积蓄“。他说。
据村民介绍,贵州省还在推进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方竹产业发展模式。“我家10多亩地,今年都用来发展方竹产业了,政府带我们种了,我们有信心有信心做好,不仅可以种苗,种植和管理阶段增加我们的收入,但我们也可以在产生收益后分享红利。” 村民王红丽说。
桐梓县楚米镇三台村支部书记程克树说:“以前我们村的竹笋产量和质量都比较差,现在差别很大。经过低效的森林整治,我们村的竹笋方竹产量逐年提高,人民收入不断增加。”
桐梓县在竹基地建设、加工工艺、市场销售等方面表现突出。2018-2020年,新建方竹57万亩,年产量将从2016年的1.6万吨增加到现在的5万吨。无硫烘干、速溶笋、水煮笋、速冻鲜笋等高端生产线,打造了方竹品牌。2020年,全县销售方笋1.8万吨,实现销售额1.9亿元。
除方竹外,油茶、花椒、皂甙等也是贵州省特色林业产业。通过发展特色林业,贵州省不仅取得了经济效益,还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。
消息来源:环球网
郑重声明:图文由自媒体作者发布,我们尊重原作版权,但因数量庞大无法逐一核实,图片与文字所有方如有疑问可与我们联系,核实后我们将予以删除。
热门阅读
最近发表
厦门百姓之家,版权所有